蠱是一個會意字啊,繁體是「蠱」,害人用的毒蟲。
《通志·六書略》:造蠱之法,以百蟲置皿中,俾相啖食,其存者為蠱。
因為工作關係,恰恰接觸過這方面的事,在苗族中蠱是個很忌諱的話題,除非與苗人關係很好,否則去接觸了別人也不會告訴你,甚至很多村寨聽到問蠱會不高興罵你。
蠱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,現在還沒了解到,目前了解到一般到苗寨中看到遠離村寨單獨生活的一族,就別隨便接觸,那一般是被村裡發現驅趕出去帶蠱的人,蠱術並不是武俠小說中需要提煉之類,苗人中下毒並不算在蠱術中,制毒是以前時普通村人都會的,蠱術卻不一樣,據苗人說是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,先天產生蠱是什麼原因不太清楚,後天的是身懷蠱物的人傳給小孩子的。
每個月總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懷蠱的人會發作,全身會非常難受,必須要讓蠱去感染別人才能減弱自身的痛苦,曾有一位苗人給我敘述過被蠱攻擊的事情,他種完地回家時因為口太渴,喝了村裡有蠱的家族附近的泉水,回家睡覺以後高燒不斷,夢裡一直看到那家的有一個人在同他說話,但聽不清,他家裡人請了會驅蠱的鬼師來為他做儀式,儀式完後三天他才醒過來
把各種蛇蟲鼠蟻有毒昆蟲放進個瓶子里 讓他們互相吃來吃去 最後剩下那隻就是所謂的蠱了。。。具體各種蠱做法不同,功能也不同。。多跟苗族交流 看他們教你不~
蠱。「腹中蟲」解,從蟲,從皿。
皿是一種用器——盛飯的飯盒、飯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飲料的用器都是;蟲字象徵好幾隻蟲。「腹中蟲」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蟲,也就是中了「蟲食 的毒」——一種自外入內的毒。眾多的蟲侵入人的腸胃發生了蠹蝕的作用就叫做蠱,又叫中蠱。
蠱就是許多蟲攪在一起造成的。
本草綱目說: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,放入一個器皿中。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,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(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葯。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)。
有毒的蠱多在中國大陸南方各省養成,種類很多,有蜣蜋蠱、馬蝗蠱、金蠶蠱、草蠱和挑生蠱等。
大部分的下蠱,是把蠱放入食物,吃了以後,就會染上蠱毒,染了蠱毒的人會染患一種慢性的病痛。以現代觀點說,這是一種人為的,由許多原蟲的毒引發出來的怪病。 ?
用一乾淨的大缽,內置家中供奉神靈的灶灰和潮濕的草木灰(草木灰應放在房屋西處一年才可使用)另放適量誘餌,將大缽放在離房屋不遠處蟲最多且陰暗潮濕之地,平地放置,切記不可被外人發現,養蠱者需親力親為,不可讓外人觸碰缽碗否則前功盡棄,放置七天即可回看一次,共回看三次,萬蟲進缽互相吞噬會化為一隻或兩隻蠱蟲,蠶豆大小,類似瓢蟲,整體呈赤紅色或黑色,此時可將蠱蟲帶回,每日用灶灰和自己的血養,若蠱蟲拒食則說明養蠱者自身精血未達到養蠱條件,可試著將血與灶灰和成花生米大小的丸子喂之,喂至蠱蟲成米粒大小即成。
此蠱蟲是最簡單的養殖方法,所以成效不大,下蠱也並不方便,下蠱者需將此蠱蟲進入受蠱者體內,可混入其食物中或傷口未癒合處,受蠱者一旦受蠱,表面並無異樣,但遇見刺激或驚嚇之事都會耗費其一定精力壽命。蠱蟲會在其死亡後從鼻耳口中自行爬出。
現在大城市內很少有地方適合養蠱,養蠱需萬蟲相噬,但是城市內能聽見蟲叫就不錯了更何談萬蟲呢,城市真的不適合養蠱,連最基本的養蠱方法都無法滿足更何談其他複雜的養蠱方法。
那些或因虛榮或開玩笑養蠱的請自行決斷。
一旦開始養蠱,養蠱者需知自己此生此世必定孤獨終老永無子嗣。
毒蟲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