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书创作注意这些问题,可以提升作品效果!

篆书创作注意这些问题,可以提升作品效果!

甲骨文书法,总体特征是方正平和,严谨中具有生动感,干净明晰,气息空灵典雅。章法大小自然,无需明显错落感。用笔以中锋方直为主,间或辅以侧锋弧线。掌握秦小篆及金文大篆的书写笔法,对甲骨文书写帮助极大,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程迟生示范作品

篆书条幅

文通学厚仁方厚,书畅品高艺更高。

规格 120cm×30cm

篆书中堂

溪上遥闻精舍钟,泊舟微径度深松。

青山霁后云犹在,画出东南四五峰。

规格 138cm×68cm

作品评语

此件相近于《石鼓文》意趣的篆书作品,虽然大篆与小篆掺杂,但结字相对协调,气息也较统一,用笔稳健,书写自然。

仔细品评与审读,这件作品还存在不足:

首先是字法问题。无论大篆还是小篆,“闻”字都没有这种篆法。此处如果用金文大篆,与其他字形很难协调,用小篆更为妥当。“泊”字篆法从俗,此处应篆为“洦”。“”与“锺”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,作者在题款中没错,但在正文篆书中写为了“锺”。

再就是章法问题,存在两处明显不足。作者虽然采用了行列分明的书写章法,但对于行与列之间的距离(每个字上下、左右之间的关系)把握不准,整个章法显得零乱、不贯气。款字最后一行突然提高书写,使得款字与款字以及款字与正文有分离之感,如果并列三行书写,效果最佳。

另外,部分线条过于肿胀肥厚,缺少篆书应有的金石质感。

作者小行书款字精雅秀润,颇见功力。平时应是在行书上用功尤多,于篆书只是偶涉而已。

《石鼓文》字体,上承西周金文,下启秦代小篆,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。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。《石鼓文》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为深远,吴昌硕、杨沂孙等独特的篆书风格都源自于此。

《石鼓文》现存文字不足五百,大篆、小篆掺杂。历来大多数书家,也只能是以现有的文字集字创作。如果不具备大小二篆的识读、书写及通变能力,刚开始上手研习《石鼓文》,肯定难以取得好的效果。

程迟生示范作品

篆书条幅

溪上遥闻精舍钟,泊舟微径度深松。

青山霁后云犹在,画出东南四五峰。

规格 120cm×46cm

创办于2014年

已连续刊发2400期

文章超过10000篇

▽点击即可关注订阅▽

‍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探索